你变成理想中的大人了吗?|很“无界”的参展艺术家Q&A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5px; max-width: 100%;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6.992px; vertical-align: top;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ackground-size: 167.836%; background-attachment: scroll; background-image: url(" wx_fmt="png");" overflow-wrap:="" break-word="">

他们也许只是这世界

“职业构成”里的0.75%

很多人却对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充满好奇,

有人心存向往

有人表示疑惑

甚至有人带着误解说:

完-全-看-不-懂



参展攻略首图亮(2).gif


趁“无界——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展”在荻原美术馆展览之际,我们请到了其中的五位参展艺术家,对他们开展了“一问一答”游戏,各有各艺术创作风格的他们,回答都诙谐而真挚


满脑子“创作”的他们,心里还装着什么奇妙的小世界&大理想,最真实的Q&A,即刻呈现。



陈灵平

CHEN LINGPING

“源于一个梦境”

1570689177627363.jpeg


一组“头上开满花”的雕塑作品,让我们认识了陈灵平。作为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生,严谨的学院派教育似乎并没有阻止他的自由生长。创作中,他时刻保持着一份孩子般的纯真。同时,人也如作品般,是个带着天真情愫的腼腆“大人”。


Q:在十五个字以内形容自己。

A:时而天真浪漫,时而孤寂悲怜。

 

Q: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被大众所知道的作品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A:《待那春暖花开时》,那是我以爱情主题而创作的雕塑作品,也是在一个人生阶段中渴望爱情向往幸福的时刻。有意思的是就是,天降恩泽,让我找到了甜蜜的爱情,这件创作也是在我《梦寻桃花源》系列作品中最易和观者产生共鸣的作品,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image.png


Q:你的工作室里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A:意想不到的东西­——或许就是我经常从野外拾回的“垃圾“,有藤蔓,树杈,枯叶干枝,怪石,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与我的创作灵感,和馈赠。

 

Q:从你最近的创作中选一件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作品吧!

A:《花雨满天》,这是我近作里关注度最高,也是藏家朋友最喜欢的作品,在我创作这件雕塑作品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件最美好的作品,乖巧的小鹿,灿烂的花朵,鲜亮的颜色,爱心型的屏风造型,看似“俗套”,但也表达了我的最爱最真,最是真切的美好。

image.png

 

Q:创作过程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A:最喜欢的时刻莫过于一件作品经过一道道工序,马上就要变得完美时的那一刻,最不喜欢的时刻应该是亲手做的泥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创作的欲望(或者应该说创作想法上有变化)也消失殆尽,最后拿起锤子敲碎自己亲手做的雕塑那一刻吧。

 

Q: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A:最早源于一个梦境,关于自己幻化成一匹马儿,奔跑在开满桃花的梦境中,或许这就是我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的美好期盼,之后经过几件作品的碰撞,把中国传统文人画里梅花,山石等元素都结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我的作品中交错的枝枝杈杈代表一种思绪,星星点点的花儿代表着美好。

 

Q: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A:歌词里的一句好诗词,电影里的一个经典的画面,图片里一个美妙的剪影,都能激起我的创作灵感。


Q:请问你对本次雕塑装置艺术展中“无界”的解读?

A:无界,跨界,更是拉近生活和艺术的距离。

image.png

 

Q: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做艺术?

A:或许就是朋友口中“傻”字吧,没有那灵光的头脑做别的去,只能坚持,从美院出来一直做着雕塑绘画创作艺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除了这点手艺,其他也做不了(呵呵)。

 

Q:你觉得大家对艺术家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请解读或者介绍一下自己这份“职业”?

A:“职业”艺术家这个称谓我个人觉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解也是不同的,当然社会对不同时代的艺术价值需求也是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到这个世纪10年代对职业艺术家都不太理解(普罗大众理解不了艺术家这样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甚至以“盲流”之称。在当前的时代下,市场经济下,当发现艺术可以养活艺术家自身,甚至可以引领市场潮流时,被大众所接受和向往。“职业”两字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不仅是用艺术品创造价值,更是要自己对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一种肯定,坚持。

 

Q:你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A:商业和艺术的平衡性很重要, 要生活也要生存,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注重艺术品的观赏性和商业性,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自己每一件作品上映射着的个人艺术符号,或多或少都带有艺术家自我的主观艺术成分。越是好的作品,越能体现二者的无缝衔接,当然每一件作品给每一位欣赏者带来的理解,艺术感受是不同的。

image.png


Q:你如何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A: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更是喜欢以视听感官的刺激为方向,许多声光电的装置艺术频频出现被奉为先锋艺术,我想也是时代的产物。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会让“艺术”的范畴更加广阔,深远。

 

Q:会有压力吗?解压的方式是什么?

A:当然有,对于我来说,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换个环境,去山间听一下起风的声音。


Q:你的妻子或孩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他们对我的创作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安慰,一种认可和信任。

 

Q:跟我们分享你手机里最近一张喜欢的照片吧!

image.png


Q:最常用的三个app?

A:微信、Artand、抖音短视频


Q: 告诉我们你所在城市的三个“私藏地”吧!

A:宋庄,今日美术馆,798艺术区。


Q:你觉得你成为了理想中的大人吗?

A:没有。

image.png



陈金庆

CHEN JINQING

“烟火气x江湖气”



WechatIMG1056.jpeg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很多叙事的情感基调,虽然作为80后年轻一代的雕塑艺术家,但是凭借其天赋与惊人的努力,作品系列众多,题材众多,形式多样,写实与隐喻共生。


Q:在十五个字以内形容自己。

A:烟火气,江湖气。

 

Q: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被大众所知道的作品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A:是《阳光口哨》,他是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形象,衣衫褴褛却天真淳朴、昂扬乐观。这件作品一创作出来就很受欢迎,我在2006年的冬天创作的这件作品,当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一边打工一边抓紧晚上空闲的时间创作自己的作品。北方的长夜,没有暖气,没有同伴,我每工作几分钟就要停下来哈哈手,以防手指冻僵。年轻时一名不文,但这件作品总提醒我对梦想的执着有着珍贵的温度,傻乎乎的坚持的勇气是一种值得的认真。

image.png


Q:你的工作室里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A:由于拆迁,我搬过好几个工作室。无论搬到哪里,我父亲都能在工作室的小院子里开辟出菜园,种上从家乡带来的菜籽。古话说“南橘北枳”,但我父亲精心培育照料,总能让我们每年都吃上家乡味道的有机蔬菜。也许,这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吧。

 

Q:从你最近的创作中选一件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作品吧!

A: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件作品是《极地守望》。这件作品是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关系的一些思考和反省。我们都知道,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极地的浮冰融化得越来越快,北极熊的生存状况也愈加严峻。所以,这件作品中,我把冰川融化成的巨浪处理成怒火般燃烧的样子;而残存的薄冰块上,一只孤独的北京熊踽踽而行。归根到底,人类与万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能够意识到“共享星球、爱护地球“的现实性、紧迫性和责任。

image.png

 

Q:创作过程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A:最喜欢的时刻就是安安静静创作的时候,完全投入,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最不喜欢的时刻就是非常投入的时候突然被打扰。

 

Q: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A:“风格“ 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搞艺术创作不能为了“风格”而“风格”,对我来说,思考、尝试、改变比固守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更重要。

 

Q: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A:不一定,创作的时候,看资料的时候,与人讨论的时候,都有可能。


Q:请问你对本次雕塑装置艺术展中“无界”的解读?

A:我对“无界”的第一直觉就是不设限,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原则和态度。

image.png

 

Q: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做艺术?

A:出于热爱,同时很幸运还能靠艺术生存。

 

Q:你觉得大家对艺术家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请解读或者介绍一下自己这份“职业”?

A:我个人觉得艺术创作和其他职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表现自我而不被喷。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的原创性就是充分表达个体的独特性,它具备这种自由性。另一方面,艺术家和其他人也没什么区别,同样需要面对和处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Q:你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A:事实上,这个不是我说了算,商业性是一种大的趋势和现实。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部分:诚诚恳恳地创作自己的作品。


Q:你如何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A:归根到底,科技和艺术都是工具和形式,结果如何,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

image.png

Q:会有压力吗?解压的方式是什么?

A:压力是一定有的。解压的方式还比较多,比如打打篮球,跑跑步,看看电影,喝点小酒,和爱人、朋友聊聊天等。


Q:你的妻子或孩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妻子是我的知己,我创作完第一时间就想与她分享;孩子对我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很深远的,不知不觉地会有更多关于生命、温度和责任的思考。

 

Q:跟我们分享你手机里最近一张喜欢的照片吧!

A:最近去草原天路拍的一张全家福。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了好多,父母也果然不比几年前年轻了,而自己的脸上多了几道沧桑的痕迹。


Q:最常用的三个app?

A:微信、微博、爱奇艺


Q: 告诉我们你所在城市的三个“私藏地”吧!

A: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附近的一个公园,工作室附近学校的篮球场。


Q:你觉得你成为了理想中的大人吗?

A:还没有。现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

image.png


顾奔驰

GU BENCHI

“不好意思,还未成年”



WechatIMG1053.jpeg


当你看到他作品的时候,会首先被缤纷且似乎有迹可循的画面吸引。因为和妻子的一次逛街,引导他走进了专注于材料、色彩在空间内的延展和可能性,新潮是他,传统是他,把理性创造出感性的也是他。


Q:在十五个字以内形容自己。

A:居家艺术从业人员

 

Q: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被大众所知道的作品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A:大众”是谁?不认识。


Q:你的工作室里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A:有一株亭亭玉立、香气氤氲的玉兰树。

image.png


Q:从你最近的创作中选一件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作品吧!

A:最近作品:构造学 2019-18 220x220cm 涤纶丝线/不锈钢钉/丙烯。

image.png

 

Q:创作过程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A:有新的想法的时候vs周围太吵闹、太热。

 

Q: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A:大概2012年左右,陪太太逛轻纺市场买布料,然后逛到一家买辅料的店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线,就被吸引了,随即开启了线性创作之路。

 

Q: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A:工作的时候。


Q:请问你对本次雕塑装置艺术展中“无界”的解读?

A:是呀这世界为什么要有边界呢?

image.png

 

Q: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做艺术?

A:改变命运,养家糊口。


Q:你觉得大家对艺术家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请解读或者介绍一下自己这份“职业”?

A:记得前几年有个调查,说“记者”和“艺术家”是这个社会普遍认为最不靠谱的职业。好吧“艺术家”这个职业怎么沦落至此,我要好好反省一下。

我觉得公众对“艺术家”这个群体产生误解和认知偏差可能有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我们的艺术教育的不完善和不重视(我记得中学时候美术课、音乐课在期末的时候都是要让位给语数外的)。

其次,艺术尤其是所谓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精英文化。艺术变成了知识,而知识又变成了特权。这让大众走进和理解艺术变得困难和设置了门槛。

最后,我们中的一些同行出于不同的目的,经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和让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和行为,这让公众对艺术的割裂加剧了。

 

Q:你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A:好看。有趣。


Q:你如何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A:一切只是工具。

image.png


Q:会有压力吗?解压的方式是什么?

A:前几年会有,这几年好多了。打游戏、做饭、胡思乱想、练毛笔字。


Q:你的妻子或孩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妻子,没有她我坚持不到现在。


Q:如果完成了一个相当满意的工作,会怎么犒赏自己?

A:做下一幅。


Q:跟我们分享你手机里最近一张喜欢的照片吧!

image.png


Q:最常用的三个app?

看理想、静雅思听、知乎


Q: 告诉我们你所在城市的三个“私藏地”吧!

A:黄渡菜场、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动物园。

Q:你觉得你成为了理想中的大人吗?

A:不好意思,还未成年。

image.png



袁侃

YUAN KAN

“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WechatIMG1054.jpeg


以熊猫系列为例,在他的创作里,我们总看到一种作品身上的“生态意识”。一直以来袁侃非常注重表达个人体验及随之延展出的相关社会性思考和批判,他的作品体现了自身的情感、记忆与时代生活之间的某种交叉共构关系。


Q:在十五个字以内形容自己。

A: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Q: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被大众所知道的作品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A:应该是我的《熊猫一家》,那是2011年正好有一个机会去西班牙瓦伦西亚当代艺术博物馆参加一个展览,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的展览,所以就特意创作了这组以熊猫为题材的作品。


Q:你的工作室里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A:有个大酒柜。

Q:从你最近的创作中选一件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作品吧!

A:我在2018年底做了我的第二个大型的个展《生命的寓言》,其中的一组作品比较重要,那就是《彼得的悲伤》。

image.png

《彼得兔的故事》是一百多年前英国的一位“深闺名媛”创作的袖珍版童话故事,也是我经常给儿子说的睡前故事的内容。彼得是一只淘气的小兔子,他不顾妈妈的警告擅自闯入了麦格先生的菜园,遭到了麦格先生的追打而误入了一处网兜被挂住了,正当他灰心放弃的时候,有一只麻雀来给他加油,最终在即将被抓住的最后一刻他脱掉了崭新的蓝色上衣,捡回了一条小命。麦格先生恼羞成怒,将这件上衣挂在了菜园中间以儆效尤,而彼得逃回家中后大病一场。因此在这个故事当中,那件蓝色的上衣代替了彼得死了,被挂在了十字架上示众,就好像耶稣基督一样替人类赎了罪。彼得因为脱去那件上衣而死里逃生,生死一脱间。回到作品,展厅中的彼得穿着一件不合身的睡袍,一手擦着眼泪,一手指着远处被高高挂起的蓝色上衣在暗自忧伤。他的脚下一只带有象征意义的乌鸦在低头凝思。这个看似轻松活泼的童话故事却阐述了一个沉重的生命的话题,正好和《生命的寓言》这个展览主题相契合,这件作品也因此成为整个展览最重要的作品。

image.png

 

Q:创作过程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A:没有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时刻,因为搞创作这么多年,也知道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很多东西都已经很习以为常了。

 

Q: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A:没有刻意去找所谓的风格,只是一直在思考用最好的方式或者说自己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所以形式就自然出来了。

 

Q: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A:思考是常态,灵感没什么预期。


Q:请问你对本次雕塑装置艺术展中“无界”的解读?

A:“无界”就是超越界限,这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艺术话题,当然如何突破界限,界限的定义是什么,这都需要去思考和解释的。

image.png

 

Q: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做艺术?

A:别的事情不会做。


Q:你觉得大家对艺术家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请解读或者介绍一下自己这份“职业”?

A:记得也就是去年展览开始前的一个星期,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橘色的阳光通过车间残破的玻璃斜射在工厂车间的地面上,我刚刚花了两个小时来为我的作品《独舞》上色。青灰色血红色的颜料,顺着犀牛庞大的身躯流淌了下来,砸在地上汇聚成一滩滩‘生命的色彩’。这让已经为了这个展览忙碌了近一年疲惫不堪的我感动不已,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用生命去创作。

做雕塑家本身就是这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一个大型的雕塑个展更是需要勇气与能量,当然能够这样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淋漓地表达出来,又是多么幸福呢。所以做一个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Q:你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A:艺术做好了自然有商业的机会,反过来是死路一条。


Q:你如何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A:现代科技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当然也不会独善其身。

image.png


Q:会有压力吗?解压的方式是什么?

A:是人总会有压力,自己化解就可以了,运动是个不错的选择。


Q:你的妻子或孩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最近的这个个展就是为我儿子做的,是我送给他的一个礼物。

Q:如果完成了一个相当满意的工作,会怎么犒赏自己?

没有想过,顺其自然吧。


Q:跟我们分享你手机里最近一张喜欢的照片吧!

A:现在世界上“最麻烦的三个人”。(笑)

image.png


Q:最常用的三个app?

A:打车软件、支付宝、手机银行


Q: 告诉我们你所在城市的三个“私藏地”吧!

A:经常去的一家餐厅,球场,然后就是工作室。

Q:你觉得你成为了理想中的大人吗?

A:能力所限也就这样蛮好了。

image.png


张艺法

ZHANG YIFA

“一边修,一边行”


WechatIMG1055.jpeg


对他来说,艺术不但是创作,也像一种修行,创作中如此,办个展更是“一边修、一边行”的过程。张艺法最擅长用作品戏谑现实、调侃经典,质疑一切带有神圣光环的理论、秩序,这种浓烈的个人风格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同时,艺术对他来说,也是治愈的。


Q:在十五个字以内形容自己。

A:深入挖掘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Q: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件被大众所知道的作品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A:真正的创作是从取经系列开始被大家所认识。不管是生活矛盾还是艺术问题不断的爆发,最大的感触就是北漂那种无奈与现实矛盾冲突,感觉自己每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在飞,直到做完第一件取经作品,也是梦的开始。


Q:你的工作室里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A:


Q:从你最近的创作中选一件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作品吧!

A:重生系列《永生花》作品。从取经系列转变到重生。感受生命的无常,对生命体不同的领悟。受佛经启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拥有自身的规律。一因多果,一果结多因, 相续不断。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image.png

 

Q:创作过程中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A:享受创作的整个过程,不喜欢开幕式也害怕开幕式。看展就是一种奢侈,来匆匆去匆匆,大老远把老师、朋友邀请来参加开幕式!太折腾人。

 

Q: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A:是风格找到了自己。

 

Q:什么时候最有灵感?

A:放松的时候。


Q:请问你对本次雕塑装置艺术展中“无界”的解读?

A:打破边界释放无限自由。

image.png

 

Q: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做艺术?

A:梦想。


Q:你觉得大家对艺术家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请解读或者介绍一下自己这份“职业”?

A:“不知道艺术家是干嘛的”。

 

Q:你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A:做你想做的作品,其他交给商业。


Q:你如何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A:相互关系。科技与艺术同样伟大。

image.png


Q:会有压力吗?解压的方式是什么?

A:压力一直有,看你怎么面对。通过写毛笔、看电影、散步来释放压力。

Q:你的妻子或孩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就是生活妻子和儿子影响太大了,一边是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另一边又要保持小孩的童趣,两者缺一不可。


Q:如果完成了一个相当满意的工作,会怎么犒赏自己?

独自旅行或看一部精彩电影。


Q:跟我们分享你手机里最近一张喜欢的照片吧!

一件封尘四年的作品“单身狗”,重新加工展示是另外一种惊喜!哈哈!

image.png

Q:最常用的三个app?

微信,高德,淘宝

Q:你觉得你成为了理想中的大人吗?

慢慢锐变!感觉越来越接近了!

image.png




拥有童心的他们,一直在努力着,像孩子般的执着与创作,而这,想来也是能完美诠释“无界”的意义了!


还是那句话:

希望你能一直,

天真不移!